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德国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海螺水泥

  • 资讯
  • 2025-05-18 11:47:21
  • 12
摘要: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德国教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

大家好 ,今天给各位分享德国教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德国的教育制度
  2. 德国义务教育多少年
  3. 德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一 、德国的教育制度

1、一、教育体制——实行12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双向分流 。

2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体制复杂 ,各种情况并存 ,但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学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买的 ,而是学校发的 。一套教材,上一届学生用完后,学校收回 ,再发给下一届学生用,依次类推。

3、在德国,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家长更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读完12年书。其中,小学上6年,前4年相当于我国的初小 ,后2年相当于我国的高小,德国人称之为“预备性学习 ”或“方向性阶段” 。因为在此阶段,家长和学校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考虑他们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升大学 ,还是上职业学校。学生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读3年,初中毕业后 ,开始分流: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再学习4年,一直读到13年级(其中最后一年不是义务教育,需要交费) ,以后再升入大学学习。另外一部分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这种双向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 ,如有学生读了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后,常见得学业跟不上,也可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

4 、二、高校升学制度——无统一的国家高考 ,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推荐上大学。

5、德国从来不组织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学生读完13年(12年)后,是继续读大学 ,还是读职业高等学校 ,完全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学校老师只给予指导。我们不禁提出问题:“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去抢读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学怎么办?”当然不会 。德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都是“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大学来成材。而德国人看问题很实在,他们知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后,决不会硬逼着子女去读高中 、上大学 ,有的家长甚至反过来劝自己的孩子:“你去读职高不是很好吗?何必要去吃那么多苦读普高呢?”由此可,德国人的现实态度。而实际情况:德国的初中毕业生中,大约有30--40%的学生选读13年制 ,读完高中以后上大学;有1/3的学生读职业高中;还有1/3左右的学生读完11-12年后,申请读13年级,以后再升入大学或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学习 。

6 、德国没有高考 ,但高校却有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之分,那么凭什么来录取大学新生呢?凭学生在学校里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德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从来不组织统考,毕业考试由本校的教师命题 ,经州教育局审核 ,如考试水平达不到要求则加以修改。学校组织考试后,教师评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 ,各个大学再根据中学对学生的推荐材料进行录取 。

7、三、课堂教学——小班制对话式上课,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8 、德国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时间,教学楼里到处都是学生 ,背着书包向各个教室跑 。走廊的墙上到处可见一排排挂钩,专门供学生挂书包用,有的学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学校全是小班制授课 ,一般每个班的学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过30人,最少的一个班只有7个学生。教学环境自由宽松 ,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吃口香糖,教师也不干涉 。学生回答问题 ,可以站起来 ,也可以坐着讲,师生关系融洽,从未发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矛盾的情况 。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学生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便于师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对话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小 ,教师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 ,也有学生引经据典,相互争辩,双边活动频繁 ,气氛十分活跃。德国的教育质量观与我们中国不同,我们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能够掌握浓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并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德国的教学质量则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德国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海螺水泥

9 、德国的中学生一般学习三种语言 ,除学好本国语言外,英语是必修课,另外在西武语和拉丁语中任选一门课。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 ,这是国家为了青少年在长身体时自由发展,启发思维,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 ,要求将会非常严格,学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学业 ,德国的大学学制起码是5年,有的是6~7年。

10、四、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教育体制,理论和实践并重 。

11 、德国的奔驰车和工业产品的质量非常优良 ,这完全得益于该国的良好的职业教育。德国实行双元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

12、德国的学生完成9年基础教育后,由教育局和劳动部帮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进校后 ,首先签订两份合同:第一分是与学校签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 ,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 ,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每月由企业发给学生800马克。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拿钱 ,无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学生上职校 。

13、学生在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也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校上课,每天上9节课 ,其中有3节文化课,6节专业课;第二 、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由此可见 ,德国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德国任何一个宾馆饭店里 ,看到的每一种摆设、用具 ,哪怕是一个挂钩,一个开关,尽管用的材料并不是最好的 ,但其制作的工艺水平十分精湛,这完全得益于他们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

二、德国义务教育多少年

小孩一般未满3岁以前是在家由父母亲抚育。当然也有托儿所或聘请保姆照料抚育的。在满3岁以后可以入幼儿园 。入幼儿园是自愿的,无人强迫。幼儿园一般为日托 ,是为方便上班族家庭服务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都是按照《儿童保护法》进行管理和教育的 。这类幼儿组织有大有小 ,保育员都是经过专职培训持有证书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他(她)们的工作经验丰富,懂的儿童的心理状态。孩子们很愿意到幼儿园去 。在那里有众多的小朋友可在一起玩耍。保育员对孩子们都很友善,更没有对小孩进行恐吓的现象。就是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家长也通过学习培训具有一定抚育儿童的知识和能力 。以前是家庭妇女参加抚育儿童培训班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不少父亲在家照顾子女了,社区免费对家长进行培训,家长们开会听课也就不单单是妇女了 ,有在家照顾孩子的男士们去听课了。在培训过程中 ,家长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心理学 、儿童营养学和儿童卫生保健等各种知识。浅显易懂,易于接受,也易于操作 。所以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家里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儿童启蒙教育 。每家都有固定的私人医生 ,可以关照儿童的健康,指导小孩的饮食和卫生。

德国的小学教育一般为四年,即6—9岁。小学生都是就近入学 。中午一时下课 ,下午一般没有课。小学生的教材是学校发的,用完后交回学校,供下一个年级的学生使用。小学生上课形式活泼多样 ,除了遵守必要的规定外,看起来孩子们是很宽松自由的 。

德国小学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体现寓教于乐。孩子们感兴趣 ,愿意到学校学习,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孩子们成长的伙伴。

德国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 ,到年龄就得上学 。家住边远地区的学生有校车接送。不愿意上学或者逃学的孩子 ,警察要做家长和孩子的工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学习骑自行车,但要到自行车训练场去学习 。很多城市都有自行车训练场,那里有教练员指导大家练习 ,孩子们要自备自行车和头盔护膝护肘等设备。教练员建议发给自行车驾驶执照。执照须由小学校长和警察考试通过后共同签发 。否则,为避免交通事故,小学生不得骑车上路

四年级学完以后 ,准予毕业,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进入不同类别的中学 。

小学四年毕业后,学生们根据教师和家长的意见进入不同类别的中学学习。也就是通常说的小学毕业后的分流。

德国的中等学校可分为:文理中学(GYMNASIUM) ,综合中学(GESAM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主科中学(HAUPTSCHULE) 。在这里 ,只有文理中学十三年级毕业以后,即获得中学毕业证书(ABITUR)后,方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州 ,综合中学(13年)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实科中学在接受10年的中学教育后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或职业高中学习 。主科中学从第十年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培养(通常称之为双轨制)。学业期满获得毕业证书 ,可以就业 。当然部分实科中学毕业生可进入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学习。部分实科中学和主科中学毕业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可以就业,然后,可通过职业学校或是文理中学的夜校学习达到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水平 ,接受继续教育。

这种小学毕业定终身的做法,在德国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分流太早了 。但是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执行的。

职业教育中还有专科高中(FACHOBERSCHULE) 、职业专科学校(BERUFSFACHSCHULE)等。

也就是说 ,没有获得文理中学毕业证的中学生不能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可在读了职业学校就业以后还可通过其他途径继续学习达到进入高等学校的水平,再继续深造 。

德国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海螺水泥

三、德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1、德国注重的是技术教育对学历不是特别在意:

2 、假的,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这些邦国 ,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 ,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 ,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 、经济学实科中学" ,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 、自然、天文学、地理 、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 ,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 、贸易 、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 ,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 ,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 、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 、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 、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 ,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 ,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 ,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 、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 ,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 ,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 ,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 ,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 、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 、染色体毫无关系!

德国教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 ,更多关于德国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发表评论